新财网
国内
公司
国际
视频
热点
社会
历史
教育
保健
偏方
房车
科技
文化
电影
星座
明星
酒店
风景
美食
出行
英超
中超
NBA
其他
当“搭子”文化席卷校园:Z世代的“社交细分”与“情感经济学”
文 /     2025年11月04日 14时16分

  在大学校园的各类网络社群里,一种目标明确、规则清晰的“寻人启事”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刷屏:“找考研搭子,互相监督,不闲聊不内耗,纯拼效率。”“征一个本周‘健身房搭子’,节奏一致,练完即散。”

  这并非简单的寻伴,而是一种名为“搭子”的新型社交模式在中国高校的迅速崛起。它既非泛泛之交,也非生死挚友,而是一种基于特定场景、短期、功能性的精准陪伴关系。从“学习搭子”到“饭搭子”、“电影搭子”甚至“医院搭子”,这种关系正如同毛细血管一般,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校园“搭子”文化的兴起,绝非短暂的社交风尚。它是Z世代青年在面对高竞争、快节奏的社会压力时,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率”为准则,对自身有限社交资源进行的一次战略性重构与“精细化运营”。其本质,是一场深刻的“社交细分”革命,背后折射出一套清晰可辨的“情感经济学”逻辑。

  一、“搭子”:一款高度精细化的“社交产品”

  如果我们将社交关系视为一个市场,那么“搭子”就是一款极致优化的“社交产品”。它的核心特征是极度的“场景化”与“功能模块化”。

  传统友情是一种“全能型”的、高维护成本的社交资产。而在时间和注意力都高度碎片化的今天,大学生们转而寻求一种即插即用、专注解决单一痛点的“轻社交”方案。这就像在应用商店里挑选APP——每个APP都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而生。

  “学习搭子”的核心功能是“他律”与“沉浸感”,其规则是“不闲聊”;“饭搭子”解决的是“就餐孤独”和“菜品尝鲜”的需求,规则是“AA制”与“口味相近”;“运动搭子”则提供了坚持锻炼的“契约保障”。每一种“搭子”都像一个精准定位的“社交APP”,功能纯粹,界面简洁。这种高度模块化的设计,使得社交需求能够像乐高积木一样被自由组合与拆卸,实现了个人社交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款“产品”的契约精神,体现在其“低承诺”和“高流动性”上。与传统友情追求稳定与长期主义不同,“搭子”关系本质上是一份“短期社交合约”,其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临时性和低情感负担。合作结束,关系便自然进入“休眠”或“解散”状态,无需复杂的维系成本。这种模式完美适配了实习、考试、项目等带来的短期、波动的社交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灵活应对现代生活不确定性的“社交弹性系统”。

  二、动因探析:Z世代的“情感经济学”与“社交分包”策略

  年轻人选择“搭子”,并非情感冷漠,而是在进行一场极其精密的“情感成本”与“社交收益”的核算。

  维系深度友情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绪价值,属于“高投入”项目。在资源(尤其是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校园环境中,年轻人开始像管理投资组合一样管理自己的“情感账户”。面对学业、实习、竞赛和未来就业的多重压力,他们的“注意力经济”已然见顶。任何社交活动都需经过潜在的ROI(投资回报率)评估。

  为了精确量化这一决策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高校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样本量N=320)。数据显示,“提升效率”和“降低社交压力”是学生们寻找“搭子”的最核心动因。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搭子”模式以其“低投入、高回报”的特性,成为了理想的投资品。它用最小的时间成本和情绪消耗,精准地换来了陪伴、效率、他律等即时性、可感知的收益。这标志着年轻人的社交逻辑,正在从追求“情感厚度”部分转向追求“社交性价比”。

表格

描述已自动生成

  这一点在“学习搭子”这一典型类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对使用过“学习搭子”的学生(N=128)进行追踪反馈后,我们发现:

  超过85%的使用者认为其学习行为得到了改善。这种明确、可量化的正反馈,是“搭子”文化流行的根本驱动力,也是“情感经济学”最直观的体现。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搭子”文化的盛行,是年轻人对传统“全能型”亲密关系的一种“社会化分工”或“社交分包”。我们曾期望伴侣或挚友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从精神共鸣到生活琐事。但这种期望既不切实际,也给关系带来巨大压力。于是,Z世代聪明地将自己的情感与功能需求进行“拆解”与“外包”:将学习需求“分包”给“学习搭子”,娱乐需求“分包”给“游戏搭子”,浅层倾诉“分包”给“树洞搭子”。

  这不仅减轻了核心关系的负担,避免了因需求错配而产生的摩擦,更通过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一个细分需求都能得到更高效的满足。这正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分工理论在社交领域的微观映照:分工提升生产效率,社交“分包”则提升了满足个体需求的精准度和效率,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具弹性和韧性的个人支持系统。

  三、驱动与影响:“社交细分”市场的形成与其双面效应

  任何高效市场的运转,都离不开降低“交易成本”的核心基础设施。对于“搭子”经济而言,数字化平台正是这样的基础设施,它们极大地降低了社交的“匹配成本”与“履约风险”。

  相较于线下随机匹配的低效与高不确定性,微信、小红书、校园论坛等平台通过标签、算法和社群,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搭子”匹配市场。学生可以通过关键词(如“考研”、“早八食堂”、“爵士舞”)精准筛选目标“搭子”,并提前沟通规则,这大大降低了搜寻成本与试错成本。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我们的调查清晰地描绘了这片“社交细分市场”的渠道生态:

  其中,微信和校园论坛以其强大的社群属性和熟人网络的弱背书,成为了主阵地。同时,平台的评价、反馈机制(尽管是非正式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信用背书的作用,降低了“违约”风险。例如,在高校表白墙对“爽约搭子”的匿名提醒,形成了一种社区自发的声誉约束机制,保障了这场“社交交易”的顺利进行。

  然而,如同所有追求效率的变革,这场“社交效率革命”也伴随着其潜在的风险与代价。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人际关系的“工具化”与深度联结能力的“退化”。

  如果过度依赖这种功能性关系,个体可能在不自觉中将他人视为纯粹的工具,并下意识地逃避深度关系所必需的磨合、承诺与牺牲。长期沉浸在“交易性”社交中,我们处理复杂情感冲突和建立无条件信任的能力可能会被削弱。当面临重大人生挫折时,这些基于短期契约的“搭子”网络,可能无法像深度关系那样提供坚实可靠的社会支持,从而导致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性脆弱。

  此外,这种文化还可能加剧个体的原子化倾向和社会资本的浅薄化。根据社会资本理论,深厚的社会关系网络(强连接)能提供情感支持、稀缺信息和实质性帮助,而松散的、工具性的关系(弱连接)则有助于信息扩散和创新。一个健康的个体需要两者的平衡。“搭子”文化在极大丰富我们弱连接的同时,若侵蚀了强连接的根基,便可能导致社会资本结构的失衡。个体看似处于一个庞大而活跃的社交网络中,实则可能陷入一种“孤独的拥挤”——联系人很多,能交心者寥寥。这种状态长期持续,无疑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长期的社会适应。

  四、未来展望:在“效率”与“温度”之间寻找动态平衡

  面对这股不可逆的潮流,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期在拥抱效率的同时,守护人性的温度。

  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理解这一趋势意味着不能再使用“集体主义”的旧地图去丈量新大陆。学校应主动创造更多轻度、主题式的社交场域(如专题研讨角、短期兴趣项目组),以顺应而非对抗这种“社交细分”的潮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福祉。同时,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深度联结的价值,鼓励他们培养和维护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避免社交能力的片面发展与“偏科”。

  对于商业世界而言,“搭子”经济预示着一个围绕“轻陪伴”、“兴趣社交”的广阔蓝海市场正在浮出水面。从线下“第三空间”的业态创新(如提供安静隔间的自习咖啡馆、组局便捷的主题运动场馆),到线上社交产品的垂直细分(如专注于某一特定学科或兴趣领域的匹配APP),都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精准捕捉这些高度细分的场景需求,并提供极致流畅、低摩擦的用户体验,本质上是在为年轻人的“社交分包”策略提供更强大的“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

  而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这场变革迫使我们重新反思社交的本质。“搭子”是优化我们社交效率的绝佳“应用软件”,但它不应替代那些构成我们人生基石的“操作系统”——即那些需要漫长时光浇筑、无条件承诺守护的深度关系。未来的社交赢家,将是那些既能熟练运用“搭子”提升生活效率,又能用心经营深度联结,在“社交细分”与“情感厚度”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的人。我们需要修炼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交智慧”:能够清晰判断在何种情境下需要一份高效的“短期合约”,又在何种生命时刻,需要投入足够的耐心与勇气,去耕耘一份可能伴随一生的“长期资产”。

  总结

  校园“搭子”文化是我们观察当代青年心态与行为模式的一扇极佳的窗口。它既是年轻一代面对现实压力的精明应对策略,也是其主体性在社交领域的一次集体觉醒。它清晰地告诉我们,Z世代并非排斥深度关系,他们只是在用一种更理性、更务实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约束下,努力构建一个最能满足自身需求的、高度个性化的社交生态系统。

  这场静悄悄的社交变革,不仅正在重塑校园生活的微观图景,也为我们思考未来社会的人际连接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如何在拥抱效率的科技进步与渴求温度的人性本能之间,找到那个微妙而珍贵的平衡点,将是“搭子”文化之后,我们所有人需要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

  本文作者:叶思廷,广州华商学院2022级经济统计学本科生。指导老师孙坤、高承远;本文为《华商&眺远:财经写作(商业观察分析)工作坊》的学生成果,工作坊得到《数智化统计应用型人才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基金项目的支持。工作坊组长:高承远;工作坊顾问:石立。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Copyright © 2008-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