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网
国内
公司
国际
视频
热点
社会
历史
教育
保健
偏方
房车
科技
文化
电影
星座
明星
酒店
风景
美食
出行
英超
中超
NBA
其他
安徽以实干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迈入经济大省行列
文 / 新财网    2025年09月29日 10时09分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3.87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06万亿元,连续跨越了4万亿、5万亿两个台阶,预计五年增量达到1.4万亿元。可以说,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我们进入了经济大省的行列,也相应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用数据说话、以实绩立言。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历史交汇点,安徽省“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的召开,不仅是对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首次集中盘点,更是向社会各界传递发展信心、明晰战略路径的窗口:从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台阶到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安徽以实干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用成效迈入经济大省行列,为全国发展大局注入“安徽力量”。

  经济总量连跨两个关键台阶

  迈入经济大省行列,首先体现在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增长。“十四五”期间,安徽始终保持“往前赶”的奋进姿态,主要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3.87万亿元起步,连续跨越4万亿、5万亿两个关键台阶,2024年达到5.06万亿元,五年增量高达1.4万亿元。

  这一增长不仅是数字的攀升,更标志着安徽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分量显著加重,从区域发展参与者转变为重要贡献者。

  经济大省的成色,更体现在核心指标的“硬实力”上。

  发布数据显示,安徽多项关键经济指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区域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对外投资、境内上市公司数等稳居全国前10位、均居中部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市场经营主体数、人民币贷款余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第1位。

  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为经济大省发展打通“动脉”。安徽抢抓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将交通优势转变为区位优势。安九、昌景黄等高速铁路开通运营,高铁运营里程稳居全国前3位、长三角第1位;高速公路新增1250公里、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实现从“县县通”到“县城通”;江淮运河世纪工程全线贯通,累计通行船只超10万艘次;合肥新桥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达到12万吨,芜宣机场全面开启国际货运功能;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建设,累计开行超过5200列。各类开放通道通达25个国家地区、180个站点城市。

  立体交通网络的成型,让安徽成为链接长三角与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为经济大省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物流动能”。

  科创“策源地”强势崛起

  “十四五”期间,安徽胸怀“国之大者”,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引擎”。

  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持续优化,筑牢创新“硬支撑”。五年来,安徽坚持把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国家队”摆在突出位置,合肥国家实验室“总平台”、“总链长”地位不断夯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和在建大科学装置数量翻番,五大研究院组建运营,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加快推进,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获批,这些都有力提升了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位势。

  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落地,让安徽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底气”。

  原创性成果加速涌现,彰显创新“硬实力”。安徽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动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许多领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本源悟空”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东方超环”创造“亿度千秒”新的世界纪录,“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这些都能代表国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掰手腕”。

  截至目前,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突破1640亿元,通过“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立或入股的科技型企业市值超过120亿元,让“实验室”里的成果真正变成了“生产线”上的效益。

  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激活创新“软实力”。安徽深知,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吸引人才、集聚资源的关键。省委省政府高规格举办“日新:江淮科创沙龙”,促进信息共享与思路碰撞;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前沿技术“沿途下蛋”机制,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与“十三五”末相比,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7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7.6倍,超八成的研发经费和科技攻坚项目、超九成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由企业牵头。如今,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方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氛围,正成为经济大省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产业体系向“高”向“智”升级

  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是安徽巩固经济大省地位的关键抓手。

  “十四五”期间,安徽坚定不移守好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集聚提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连续两年居中西部省份第1位,现代化产业体系正持续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绿”而行。

  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凸显,引领产业向“高”攀升。安徽重点聚焦26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提质扩量,基地产值从“十三五”末的7500亿元提高至2024年的1.35万亿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秀率居全国第3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汽车产业的“历史性突破”——从1968年江淮汽车打造出“皖产第一车”,到“十四五”我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由全国第8位和第4位跃升至第1位,奇瑞集团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并成功上市;在新兴产业集群、基地的有力支撑下,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2024年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3.6%,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未来产业“抢先机”布局,推动产业向“智”发力。安徽深知“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超前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布局建设合肥量子科技、芜湖低空经济等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新星企业”。

  目前,量子产业集聚相关企业100余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全国首个可训练万亿级参数规模的国产化算力集群建成运营。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获批建设,低空经济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这些布局不仅为安徽抢占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更将为经济大省的长期发展储备“新动能”。

  传统产业“焕新生”转型,实现产业向“绿”而行。安徽加快推动煤电、钢铁、有色等领域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步伐,培育全球“灯塔工厂”5个,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创建国家绿色工厂311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传统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同时,现代服务业加速提质增效——合肥经开区、阳光电源等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深入推进,芜湖港口型等8家国家物流枢纽、宿州砀山等5家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获批建设,中国声谷、中安创谷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区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高。全省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突破1.1万家、较“十三五”末翻了近一番。服务业增长潜能正在加速释放。

  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升级,让安徽的产业体系更具韧性,也为经济大省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器”。

  开放改革“双轮驱动”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安徽从内陆腹地迈向经济大省的重要路径。

  “十四五”期间,安徽以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破除发展壁垒,以全方位、深层次开放链接全球资源,让“改革红利”与“开放活力”共同支撑经济大省的发展格局。

  改革“创样板”,释放内生动力。敢为天下先是安徽发展的宝贵基因。过去五年,零基预算改革、新一轮林长制、省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成为全国样板,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列入国家十大试点之一,安徽改革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营商环境优化上,安徽更是走在前列——在全国率先发布企业开办“六个一”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率先推出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全面推行极简极速极便审批,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市场环境第三方评估得分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4位,江淮大地日益成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创业兴业福地。

  开放“拓格局”,链接全球资源。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向联合创新、产业协作、民生共享“软协同”迈进——沪苏浙来皖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年近万亿元、占比稳定在60%以上,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

  同时,安徽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世界制造业大会、“海客圆桌会”等开放平台影响力大幅提升,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皖设立外资企业超过5000家,9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落地,对共建 “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年均增长27.7%。进出口总额更是实现“突围”,从2021年的全国第13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 9位,让安徽从“内陆腹地”加速迈向“开放高地”,为经济大省拓展了“外部空间”。

  绿色转型与民生改善并行

  经济大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发展的“含金量”与“幸福感”上。

  “十四五”期间,安徽以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为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同时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让经济大省的发展既有“生态高颜值”,又有“民生暖温度”。

  绿色成为发展最靓底色,彰显经济大省“含金量”。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52.9%、历史性超过煤电。全省80%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合肥、芜湖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增长近3倍。绿色低碳产业正在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生福祉赶超全国水平,提升经济大省“幸福感”。安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保持在5.5%以内;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已就业毕业生70%左右选择省内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0%左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收入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24年达3.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2.37:1下降至2.2:1,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居全国第3位;公共服务方面,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指标大幅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9%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7个百分点,三甲医院实现16个市全覆盖,9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养老机构达2644家、护理型床位占比超70%,千人口托位数从0.9个提高到4.2个。

  此外,皖北3000多万城乡居民喝上优质引调水、告别“水咸水苦”历史,改造老旧小区6000多个,新增园林绿地1.3亿平方米,这些“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让经济大省的发展更有“温度”。

  当前,安徽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并通过新闻媒体开设建言献策渠道,广泛吸纳群众 “金点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徽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拿出更多的真招实招,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上持续发力,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记者 史睿雯 刘炜鑫)

Copyright © 2008-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