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之际,由工业和信息化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东方理工大学联合实验室共同组织的“工业产品碳足迹研讨会暨工业产品碳足迹平台发布会”于9月2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的100余名代表齐聚,共话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见证国内首个聚焦工业产品碳足迹的综合性平台正式上线。相关部委司局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致辞。
赛迪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指出,平台以真实的、基于大规模企业实测的中国本土碳足迹背景数据为根基,可面向工业企业提供产品碳足迹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帮助我国重点工业产品重塑绿色竞争力。平台与国内外认证机构建立互认机制,可实现“一站式”双认证。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副校长曾文军表示,东方理工作为一所高起点、小而精、创新型、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以服务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谭忠超院士团队深度参与建设和发布的“工业产品碳足迹平台”是东方理工参与国家绿色低碳体系建设的有力实践。该平台不仅是一个计算工具,更是一个开放的、可演化的生态系统。它为后续的产品绿色设计、供应链低碳管理、碳关税应对乃至绿色金融服务的嵌入,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接口可能性。
会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围绕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经济转型路径作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碳足迹核算体系的路径机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夏祖义系统介绍了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Intertek天祥集团工程部总监周利辉从国际视角分享了产品碳足迹国际认证与低碳管理经验。
专家对话环节,宁波市经济与信息化局绿色制造处处长叶志刚等地方政府代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定华、宁德时代政策研究部主任邓伟、吉利汽车研究院新能源可持续部主管宋元强、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高级经理姚艳艳等龙头企业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高峰等高校院所代表,围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展开了充分讨论。北京赛迪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戚泉主持该环节。专家们呼吁,要抓好政府与企业“双螺旋”,建立健全统一、透明、国际互认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晶澳科技的姚艳艳表示,通过工业产品碳足迹平台的本土数据库计算得到的光伏组件碳足迹,约是国际数据库计算结果的二分之一,对提升光伏组件绿色竞争力意义重大。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系统介绍了工业产业碳足迹平台。该平台由赛迪联合东方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创足迹等单位共同开发,是我国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以碳足迹评价为抓手,集“数据能力建设、企业认证服务、国际互认合作、政策决策支撑”四位一体,帮助我国重点工业产品重塑绿色竞争力,巩固发展优势,保障产业安全。平台以构建符合中国工业特征的本土LCA背景数据库为基石,可为广大企业提供产品碳足迹认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ESG评价等服务。未来,平台将与业界各方共建绿色生态,广泛合作促进平台发展。